“非必要不返乡”“非必要不留校”“有必要可留校”“非必要不出校”……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变化,各地高校发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“花式放假令”。
到底回不回家过年,因此成了不少大学生的闹心事。部分大学生,因为学校要求“非必要不留校”,而老家政府提倡“非必要不返乡”,从而陷入“想回不能回”“想留留不下”“学校和家都不要了”的尴尬处境。还有部分大学生,返乡不仅将面临较高的交通防疫风险,还要接受14的返乡隔离观察,因父母在外地打工不返乡,从而只能独自“留守在家”,一个人过年。
1月18日,在石家庄站西广场,范越甲帮助一名返石大学生把行李装进后备箱。新华社记者朱旭东摄
不可否认,疫情的特殊情况之下,把学生留在校园里继续统一管理,存在较高的防疫风险、治安风险、舆情风险,要求学生尽量离校,确实更有利于学校管理,这个政策是合理的。但“非必要不留校”政策更应该是鼓励、劝导、而非强制。值得警惕的是,部分高校不顾学生的客观需求,“一刀切”地一味要求学生一律离校、留校学生一律不许外出,则容易演变为学校“不负责”“踢皮球”的“懒政”行为。
1月18日,范越甲在石家庄站引导一名返石大学生出站乘车。新华社记者朱旭东摄
事实上,“非必要不留校”不应一刀切,因为学生们面临着很多实际情况,学校应当充分调研摸底、细化分类,对于不同学生人群有不同的指导意见,应该用高水平管理服务措施,在充分告知学生风险和后果、学生服从留校纪律前提下,让有实际困难的学生能自主选择。
不管学生选择留校或离校,各地政府层面应协助高校做好响应工作,如出台明确的安置规则和流程,让有条件的学生能有办法回家过年,让留校的学生得到学校合理安排和照顾,地方和社会力量对学校、学生给予支持和援助。对于寒假安排,相关学校管理者应更多些换位思考、共情意识,才能更体现防疫、服务两不误的校园治理能力。